中国古代陶瓷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实证解析归真

just 关注

收藏于 : 2024-06-01 18:18   被转藏 : 1   


中国古代陶瓷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使用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本人几十年,相信也一定会困扰众多古陶瓷研究者、爱好者很多年。

在中国凡是玩古陶瓷、或者凡是亲历以及目睹过鉴定场景的人,一定都会熟悉执业者常说的一个鉴定术语:“这是注浆的,假的!”

最初,站在一个初学者的狭隘角度,听到著名博物馆的大牌专家如此英明果断的评论、看到他们只简单轻松地吐出几个字,就把收藏者的辩解彻底击溃时,我不禁由衷地钦佩,这简直是神人、神眼啊!一看就知道是注浆的、是假的!同时,还会在心底涌起一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1969年夏天,我们全年级的中学生曾集体到北京清河陶瓷厂学工,当时厂里的主要生产任务是制作各种规格形制的毛主席塑像。闲暇时在各个车间乱串,我最爱看注浆车间的工人把陶浆灌入一个一个石膏模具中,稍微晃动几下后,再把多余的陶浆倒出来;等打开模具时,一尊毛主席塑像的坯胎就完成了……

    近现代的陶瓷生产由于采用了模具注浆成型工艺,极大提高了批量产品的产量,并因原材料损耗减少而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还可保证产品造型规整、统一,从而极大的提升了产品质量。


可是古陶瓷呢?为什么注浆的就是假的?

当我对古陶瓷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之后,就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当代专业体系对古陶瓷注浆成型工艺的认知与理解太浮浅了;并且由于专业体系的专业人士认知的肤浅,导致诸多来自体系内培养的陶瓷鉴定者在鉴定现场操刀时不由分说地乱斩一气……

    这种对自己短见偏见的执着信奉、轻率屠戮,已引发理论与实践中一系列荒谬性的悲剧丛生……


几十年辛劳奔波,承蒙苍天厚爱,在故国故土中有缘目睹、捧赏过数量众多的先人杰作;其中,包括数量颇多的以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历代古陶瓷珍品。

每每捧赏这些饱经磨难的古陶瓷遗珍,经常与朋友们无奈慨叹的就是:谁能理解、谁能认知、认可这些工艺精湛、形制精美的古代模具注浆成型作品?

当整个专业体系的专业研究人员都因陌生无知而对这个真相不明的工艺谜题裹足不前、讳莫如深时,你一个草民又怎能轻易的拨乱反正、解疑纠偏、溯源归真……

在慎重考虑如何让历代古陶瓷注浆工艺成型的珍品实物得到大众认知、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与理解这个问题时,不由得就想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在倡导二重证据法时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建言的时间,处于“纸上材料”尚未遭遇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前。

而今日,由于广袤国土上持续不断的广泛挖掘,反倒是“地下之新材料”大量涌现,若使之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即可以物证史;若纸上材料搜寻到位,亦可以史证物。


只是几十年来,殷勤查阅能寻查到的历代古籍文字,至今没有找到有关模具注浆成型工艺起始年代的确切文字记述,因此尚无法找到准确的纸上答案。

现今能够看到最早的相关记载,出自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有版本为: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

这段话里的“澄泥为范”是个极其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南宋时期,陶瓷成型工艺中已在使用澄泥制作的模范。

可惜的只是古人行文过于简练,叶寘没有明确说出这个“范”是印花的泥范,还是注浆的模范?  

而本人更愿意相信文中表述的是注浆模范,因为印花的泥范在宋之前的唐三彩、唐绞胎成型工艺中曾普遍应用,在当时并不足为奇,因此也不值得惜墨如金的叶寘费笔赘言。并且印花的泥范自汉至唐曾在全国各地窑场广泛使用,窑工只需采集本地的胶泥即可塑形成范,而无需费时费力的去以“澄泥为范”。


“澄”,在《康熙字典》中引用《增韵》的解释是“水静而淸也。”

“澄泥”,曾广泛应用于远古的制陶材料准备工序,勤劳聪明的古代陶工发现陶泥经过流水反复冲洗、再经过泥浆池过滤澄结后的浆膏十分细密,更便于塑造成型;高温烧成后,胎体更加细致坚实,强度更高,更为经久耐用……于是,在经历过就近取土、随意取土的制陶初级阶段后,即开始用澄泥制作精美的陶制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由于使用了澄泥工艺,胎体最薄处可以薄到一毫米以下,形体仍完美坚实。此后,秦代的兵马俑、及秦砖汉瓦也大量使用澄泥原料制作坯胎。

比如,宋代翰林学士苏易简撰著的《文房四谱》卷三中曾记述:“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绤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

汉晋以后,随着制瓷工艺的兴起,澄泥曾一度沉隐。但到了唐五代时期,又随着文人对文房用具的需求而再度兴盛,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澄泥砚。

 

南唐的杨洎在其撰著的《贾氏谈录》中曾介绍过澄泥砚的取泥过程:“绛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泥沙之细者已实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焉。”

上面引用的苏易简《文房四谱》中也曾记述:“作澄泥砚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一瓮贮清水,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到坚。以竹刀刻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日曝干。间空垛以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复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亚于石者。”

 

杨洎与苏易简二位前代文人皆以亲眼所见记述了制作澄泥砚的不易。

那么,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述的“澄泥为范”如果仅以澄泥充作印花的泥范,定然是大材小用了。这个“澄泥为范”一定是在表述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用澄泥制作注浆成型的模范。

而叶寘也许正因为看到陶工制作注浆澄泥模范的艰辛,才提纲掣领、惜墨如金的记述了“澄泥为范”这四个字。

从工艺发展史的逻辑规律去推断,中国古代陶瓷注浆成型的工艺技法,必然来源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成型工艺。

1973年,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年代遗址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爵,同时还发现了铸铜的坩埚、 陶范、 铜渣等。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实物,年代约在公元前21~前16世纪,也就是距今约4100—3600多年。

古代青铜器的制造流程是:以模翻范、依范铸器。为节约篇幅,在此就不细述了……


南宋立国是在1127年―1279年,也就是说距离最早的青铜模具出现的年代有2300多年到将近3000年的时长。在这两千多年中,青铜器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蓬勃发展,到两汉时逐渐衰落,古陶瓷生产者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学习借鉴青铜器的模具铸造工艺。而南宋叶寘记述“澄泥为范”时,古陶瓷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应该已经进入生产成熟期了,当时的人们应该已经熟知这种生产工艺了,因此他一笔带过、无需多言,即可得到意会者的理解。

多年来,相继捧读审视过各朝各代以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制作的古陶瓷器物,细细揣摩每一件陶瓷器物的成型工艺痕迹,有大量的实证可充分说明古陶瓷的模具注浆工艺完全是从学习借鉴青铜器的铸造技法中传承、发展过来的,其中较多的陶瓷形制,亦可看到普遍采用了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工艺。

下面,遴选几件可以确切论定生产年代的历代模具注浆成型工艺产品略作解析介绍,以作为支持本文逻辑推断的实物证据。

 

一、西汉绿釉陶齐盐鲁豉共壶

这是笔者目前发现的生产年代最早的、以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制作的古代釉陶产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

这个器型的名称叫“共壶”,流行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再出现了。

这个共壶的两侧印有“齐盐鲁豉”四个篆字。“盐”的实物概念至今仍在沿用;而“豉”的本义是豆,经过“盐豉千合”后,可发酵为酱。在《北堂书钞》卷第一百四十六“酒食部”中,列有盐、豉条目的细致介绍。

其中,引用“王廙《洛都赋》云:其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沷,成之自然”。

引用“《古艳歌》有: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

“齐盐鲁豉”就是当时的民众对当时名牌调味品的美誉之词。

而“共壶”的解释出自《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五“饮食部”十三:“谢承《后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盐豉共壶。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赞美羊续为官清廉,俭朴节约,把两种食品调料统装在一个容器内。

从这只共壶的成型工艺痕迹模拟分析,制作共壶的模具是由上部、下部两个外范,加一个石蜡内范组合起来使用的;内范与外范之间预留出浇注陶浆的空间,即器皿的壁厚。

其中,模具的上、下外范需各沿折角线分作为两片范块,使用时把两片范块合围捆扎牢固后,再将上下外范对合捆扎,这样既可保证灌注陶浆时完美成型,又便于陶浆干燥后分解脱模。

上下外范的对接合模(开模)位置设计在上下两条文字边棱线的中间,这样既方便开模,接缝又较为隐蔽,可有效保证器物的外形美观。

浇注陶浆时的模具状态为倒置,底部外范通过两个壶口支撑、托住石蜡内范。

陶浆凝固定型后,即可拆解开外范,取出坯体;而石蜡内范是无法从坯体内取出来的,只能在坯胎干燥后加热融化、流出。之后,便可为坯胎施釉、入窑烧造。

制作这个共壶的注浆模范只要外范没有损坏,即可配合诸多的石蜡内范反复使用,生产出大批量的同类型产品。遗憾的是2000多年后,惟有此只共壶侥幸躲过了岁月摧残,孤零零地沦落呈现在笔者的眼前……

多年来,曾为其多方寻找当年一起面世的难兄难弟,却劳而无功,仅仅在虚拟的网络中看到几个相类的陶器图片,其中一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件在山东藏友手中。特借用拷贝于此,以供参考。


二、南北朝青釉火焰背光释迦牟尼佛坐像

这是一尊南北朝时期以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制作的佛造像。

这尊南北朝火焰背光模印过去七佛的青釉陶佛造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制作年代较早的北魏时期(386-534年)陶瓷材质佛像,距今已有1500年。经过多年多方位搜寻考证,至今仍未找到、看到一尊与其釉质类似的青釉陶佛造像,因此足可称为存世孤品。

    对这尊造像的考证及成型工艺介绍,笔者在《高古陶瓷佛造像》(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证,在此就不赘述了,多发几张照片以供参考。

底座内范方正,四个转角清晰分明。如果没有内范,四个角的转折就不会如此见棱见角了。


上面说过“注浆模范只要外范没有损坏,即可配合诸多的石蜡内范反复使用”。

令人称奇的是:在得缘捧赏这尊南北朝青釉陶佛像数年后,偶然在异地又得缘拜赏到一尊同样出自南北朝时期的三彩釉陶佛像……

细细揣摩比对两尊釉陶佛像的纹饰纹理,竟惊奇地发现了一段隔离1500多年的奇缘:这两尊造像竟然是出自同一个注浆模具。

认真比对两尊佛像的纹饰,可看出青釉陶佛像浇注在前,三彩釉陶佛像成型在后;因为三彩佛像上的一些纹饰线条或转角处,已因模范的频繁使用而比青釉佛像上的纹线略变宽、或变钝了……


三、唐三彩模印葡萄纹弧壁内折沿镂空捧杯

在大唐王朝灿烂辉煌的唐三彩、唐绞胎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模具外范印花工艺,这些模具大都是由两块相对闭合的半边模具组成,其中,人物、器物陶塑一般都是沿人物或器物的侧面中心线分割,分为前后两部分,制作两块外形模具。动物陶塑一般都是沿动物躯体正中、从头至尾的垂直线分割,分为左右两块制作外形模具。有些形体高大的人物造型,则需从上至下分别做成几段模具,印制泥坯。

印坯工序完成之后,把印制好的坯块对合粘接,即可组合成完整器物,入窑烧造。

    唐三彩、唐绞胎制品虽然大量采用模具印花工艺,但是,却极少使用注浆模范成型工艺。多年来,笔者观摩上手过近千件各种类型的唐三彩、唐绞胎真品实物,仅在唐三彩器物中发现了一例模具注浆成型的实物,就是这两只:唐三彩模印葡萄纹弧壁内折沿镂空捧杯。

此杯的形状像个倒置的长圆面包,底部呈弧形,无法平稳放置,使用状态应是捧在手上,或吊在绳线上悬挂的形式。器物的整个弧形外壁印满了葡萄纹饰,既有整串的葡萄,又在折沿的周边点缀着并列的单体葡萄;葡萄果粒长圆,似是新疆的马奶葡萄。

这类捧杯的注浆模范相对比较简单,只需一个刻有葡萄纹的外范,与一个预制六个支柱的外范对合,再配以一个内范即可注浆操作。由于杯口呈开放形态,内范的选材相对较为宽泛,即可用石蜡,也可用泥沙(成型后再将泥沙刮除),甚至可以用木料削成内范,成型后不再取出,直接在窑火中烧飞。

    这两只捧杯虽然形制、纹饰、大小都基本一致,但细看纹理走向分布,并不是出于同一个模具,由此可以设想:当时窑工可能做过较多的同形产品注浆模范,烧制过较多的此类捧杯,以满足市场需求。



宋代陶瓷生产中,相对其它皇朝而言,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模具注浆成型工艺产品,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有实物可证的包括四个窑口:汝窑、哥窑、定窑、钧窑,都曾采用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生产过产品,并存续至今。

下面略介绍几件。

 

四、北宋汝窑天青釉长方形封底起棱折角笔舔

这个汝窑笔舔在用模具塑造成型时,内范与外范在顶部两个长边的折角中心相同位置,里外结构是有差别的;因此才造成笔舔在顶部两边折角的中心部位,内部与外部的形状出现明显差异。

对这件汝窑笔舔的解读,请参阅本公众号2017-05-09的文章:【老慧子古陶瓷馆】典藏奇珍赏析:北宋汝窑方笔舔

有兴趣的朋友请点击本文标题下的蓝色字体老慧子 ,然后点击“查看历史信息”,就能找到该文,在此就不赘述了。

 

在存续至今的北宋汝窑产品中,有较多的以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真品实物,这些汝窑珍品沉隐千年,曾长期秘不示人,其中很多器型,世人根本无从知晓,造假者根本无从仿制。

本文在反复权衡考虑公示模具注浆成型产品证据的必要性、以及顾虑为造假者提供制伪摹本的弊端之后,还是选择略展示几件有典型特征的汝窑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珍品照片,以供有缘阅读本文的读者品味、感知一下古代陶工的聪明智慧,而对每件器物的工艺细节就不过多解读了。

 

五、北宋汝窑天青釉九边拱圆三足笔舔


六、北宋汝窑天青釉龙首凤翅拱形笔洗


七、北宋汝窑天青釉葫芦形笔洗

这个汝窑淡绿釉葫芦形笔洗在单独拿给来访者观看时,谁也不敢轻易论断它的时空归属……

只因它与上面那个汝窑天青釉葫芦笔洗是用同一个注浆模范生产的,人们才将信将疑的发出感叹……

 

八、北宋汝窑天青釉鱼形笔舔

通过这堆不幸跌碎的汝窑天青釉鱼形笔舔残片可以看到石蜡内范有多么精致。

 

九、北宋汝窑青绿釉剔花镂空双层碗

这只碗做成双层,是为了端捧热汤热饭时不会烫手。它中空的结构需要把石蜡内范做得很薄,工艺难度极高。

 

十、北宋汝窑粉青釉三足炉

这是一只北宋汝窑三足炉,整体形制繁复,纹饰凹凸起伏较大,并有多个镂空透孔,皆为模范注浆成型;观察其模范制作工艺,既精美精致,又复杂繁多。仅三只底足,每只都是用三个范块围合注浆成型的。

 

十一、北宋定窑白釉模印孩儿枕

北宋定窑产品中采用模具注浆成型工艺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孩儿枕。

在两岸故宫,以及在民间几位世家后代的手中先后看到几件同型、不同质的北宋定窑孩儿枕,基本都是采用模具注浆工艺成型的;只是模具的范块结构设计略有不同,模范上面的纹饰有所差异,因此,胎体留下的模具对合痕迹、以及表面纹饰也各有区别。


十二、南宋哥窑戟耳兽面三足炉

这只哥窑三足炉被磕破了,由此可以看到戟耳中空的内壁形态十分规整,这是被内范制约成型的效果特征。

这只炉的模范设计独具匠心,戟耳的石蜡内范只靠一段横梁与炉体的外范相连。

 

十三、北宋钧窑天青釉城阙

这座城阙的模范设计完全是按照青铜器失蜡法工艺制作的:工匠先用石蜡雕刻出一个完整的城阙模型,之后用澄泥将模型包裹在里面,并预留出浇注陶浆的孔道。待澄泥凝固后,以高温方式将澄泥中的石蜡融化、排出。

这样,澄泥中原有的石蜡位置空间就成为注浆成型的模腔。

等浇注的陶浆凝固后,将澄泥模范破碎,城阙的坯胎就可完整显露出来了,之后即可进行施釉、烧制了。

 

十四、北宋钧窑天青釉梅瓶

这对北宋钧窑短颈梅瓶也是采用模具注浆工艺成型的。

制作这类瓶体的模范相对较为简单,只需沿器物的中心垂直线分割,做出左右两块外范,再配合一个石蜡内范即可注浆成型。

以模具注浆成型制作瓶体坯胎的工艺在宋代较多的窑场都曾应用,笔者在民间寻瓷时相继看到过不同窑口的注浆成型瓶体实物。

自宋代以后,这种瓶体模范注浆工艺仍一直在沿用。

清代寂园叟撰著的《陶雅》中,有一段介绍茶叶末釉的文字: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

其中的“范为瓶”,就是古人记述瓶类器物采用模范注浆成型工艺的真实证言。


宋代八大窑系产品中,曾见过耀州窑、吉州窑等窑场的产品采用了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的遗存实物,为节约篇幅,在此就不展示了。

进入大元王朝,在主流的元青花、釉里红、红绿彩瓷器中,至今尚未发现注浆成型的器物。倒是在一些地方窑场产品中,依然沿用了注浆成型工艺,并有实物传续下来。

 

十五、元松石绿釉模印龟虾纹乳钉尊

这是元代采用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制作的松石绿釉乳钉尊,整体模印纹饰精致精美。

 

十六、元青釉观音说法像

这尊元代青釉观音像造型端庄,面容慈祥,衣着华美,双手结说法印,端坐在莲台之上,似在为佛门信众讲经说法。

此尊观音像也是用模具注浆工艺成型的,不过,模具的内范可能不是采用石蜡铸塑的,由此不知是内范制作略为随意,还是在清除内范时略为随意,导致塑像内壁的光滑平整度略差。

 

十七、明永乐青花仕女褐彩狮顶钟形尊

这件明代永乐时期青花仕女褐彩狮顶钟形尊的坯胎也是采用模具注浆工艺成型的,它的纹饰华丽、繁复,并带有欧洲古典座钟的形制风格。

目前已知在世界各地公示过的此类永乐钟形尊有三只,这是其中之一。

 

十八、明宣德洒蓝釉剔刻云鹤纹五足供桌

在现今能够观察到的所有使用模具注浆工艺成型的古代陶瓷中,惟有这只宣德供桌的形体是最大的,推断它的模具形体,应该更是十分巨大的,陶浆用量也必然很多。

它的五只桌腿分别由两块外范围合组成,腿内中空,却没有留下石蜡内范融化流出的孔洞;分析其工艺操作程序,应该是分两次注浆成型的,两次注浆的接口结合得天衣无缝,并且在窑火高温中没有烧爆,足以显现古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宣德时期的洒蓝釉其实是“苏麻离青”钴料的晕散与凝沉效果,不过,这属于另一个课题了。在此仅发一张特写图片供参考,就不展开叙述了。


从现在能看到最早出现的汉代注浆成型产品实物,到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浏在《陶雅》中记述的“范为瓶”,中国古代陶瓷的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延续使用(或说是断断续续使用)了将近两千年。

直到民国时期,现代石膏模具注浆的材料和工艺传入中国,古代模具注浆成型工艺终因自身的操作繁琐、程序复杂而无奈地走到了穷途末路……

现代模具注浆成型工艺是把泥浆灌入石膏模具中,依赖充分干燥的石膏模壁的吸附力,利用石膏模型的毛细管作用力将悬浮的浆料吸附于模具内壁而成型的方法。

1953年,当时民主德国的陶瓷专家被请到景德镇,向景德镇瓷厂的工人传授了现代石膏模具注浆成型的工艺技法。

从此,中国古代陶瓷模范注浆成型工艺,被现代石膏模具注浆成型的工艺彻底淘汰、并取代。

 

无论是南宋叶寘笔下的“澄泥为范”,还是清代陈浏的“范为瓶”,这极其简短稀少珍贵的“纸上之材料”与近几十年广泛重见天日的“地下之新材料”、与中国民间藏家手中的千年秘藏之珍稀宝贵材料相互映衬,相互印证,用确凿的、毋庸置疑的证据证实着中国古代陶瓷模具注浆成型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精彩纷呈。

凡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大都可以在冥冥中引导探索者通过各种线索找到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存在证据,并形成相应的证据链来证明这个存在的合理性、真实性。

这些线索与证据是历史对后人的恩赐,是苍天对苍生的厚爱;看到了、模到了,就摸到了历史发展的真迹、真谛;

忽略了,放过了,也就断送了以往过去的根基……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just 关注
TA的最新收藏